天气转寒,很多免疫力较低的宝宝纷纷中招,感冒咳嗽、发烧哭闹,宝宝发烧从来就不是小事,尤其是疫情进入常态化后,很多妈妈本能的抗拒去医院,生怕出现交叉感染,往往容易进行错误的护理。
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,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。通常以腋温超过37.3℃认为发热。
可以根据发热的程度分为几级:
低热:指体温在37.3~38℃之间
中等热:指体温在38.1~39.0℃之间
高热:体温在39.1~41.0℃之间
超高热:体温在41℃以上
小儿发热如何护理?
1、 环境:清洁、安静、舒适,每天至少通风一次,尽量减少亲友探视,防止交叉感染,同时也有利于患儿休息。
2、病情观察:观察患儿精神状态;注意用药后效果及有无副作用;观察患儿尿量及颜色。
3、饮食: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,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。
4、衣服:发热时衣服不易过厚,特别是婴幼儿,否则就会影响散热不易降温。
5、皮肤护理: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使患儿感到舒适。
6、物理降温: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的、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。
物理降温包括:
冷敷:将冷毛巾敷于头颈部、腋下、大腿部等大血管丰富处,待毛巾变暖后更换,可反复直到烧退。不宜对婴儿和体质虚弱的小儿使用酒精擦浴。
热敷:用温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病人额头,四肢,使身体散热,直到退烧为止。体温不是太高,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。若体温上升到39℃以上,切勿使用热敷退烧。
温水浴:关好门窗,避免吹风,室温在24~26度之间。水温应比体温低1度 ,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。以5~10分钟为宜,半小时后测体温。
7、药物降温:(用药30分钟复测)
遵医嘱使用退热剂,以达到降温的目的。
两次退热剂使用必须间隔4小时(有高热惊厥可按医嘱执行)。
新生儿不用退热剂(只须松解衣被即可,体温过高及时送医)。
小儿发热常见误区
误区1
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。当小儿发热时,有的家长怕小孩再受风,于是将小儿裹得严严实实。殊不知,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,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。
正确的做法是: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,或松开衣服,有利于散热。
误区2
选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来退热。人们通常认为,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效果。实际上事与愿违,因为当孩子发热时,皮肤的血管扩张,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,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,导致小儿畏寒、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,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,出现低氧血症。如有的家长用95%的酒精擦浴,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退热的作用,而且有可能造成小儿皮肤脱水或酒精中毒等,从而加重病情。
正确的做法是:给小儿使用35%~45%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,擦浴的地方主要是大血管分布的地方,如前额、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及大腿根部,这样才能达到退温的效果。
误区3
不正确使用药物。有的家长为了方便,在药店自购药物给孩子吃,盲目喂消炎药物或擅自用退热药给孩子退温。小儿的病情变化快,对药物的耐受性差,加上小儿的肝脏解毒功能不足,肾脏发育不完善,故易受药物影响,造成脏器功能的损害。“是药三分毒”,在没有弄清小儿发热的真正原因下滥用药物,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,増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,不利于孩子身体康复。
正确的做法是:小儿发热时,最好是上医院就诊,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根据病情对症下药,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。
误区4
小病大治,有点小病就打点滴。有不少家长认为,打点滴的降温效果好,可以补充水分,所以小儿一有点发热,主动要求打点滴。虽然这种治疗方法好,但也有不少的不良反应及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。
正确的做法是:让孩子充分休息,多喝温水,吃些易消化的食物,同时配合药物治疗。若是出现体温持续不退,饮食欠佳时,可以使用静脉输液。
呵护宝宝健康成长,家长要科学护理,切勿听信偏方,不要病急乱投医,不要自己“做”医生,不要滥用或坚持不用药,注意水份补给,及时到医院就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