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温天气,防暑指南助您健康一“夏”

文章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2年08月15日

近年来,温室效应愈演愈烈,导致全球气温不断升高,那么,户外高温作业就容易导致中暑,轻度中暑虽然不会对身体带来太大的损伤,但是重度中暑可能会危及生命。因此,高温天气谨防中暑。

根据病情轻重程度,中暑可分为:

先兆中暑:在高温情况下,体温略高,中暑症状较轻,主要表现为口渴、乏力、出汗、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胸闷、心悸、耳鸣、目眩、注意力难以集中等,体温正常或者略微升高(通常不大于38℃)。

轻度中暑:具备以上症状,先兆中暑持续加重所致,体温开始逐渐升高并上升至38℃以上,面色潮红或面色苍白、恶心、呕吐、以及四肢冰冷和血压下降,血糖降低等轻度中暑症状。

重度中暑:同时具备以上症状,出现器官受损、痉挛和昏迷心率加快,皮肤无汗,体温上升至40℃以上。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,又可分为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。这三种类型可依次发生,也可能交叉重叠存在,此种情况应立即就医。

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的区别

1、热痉挛:出现腹部、背部、四肢肌肉痉挛及疼痛,疼痛呈身体左右两侧对称性疼痛,且通常为阵发性疼痛,即疼痛表现为一阵一阵地发作。患者意识清楚,体温大多正常。

2、热衰竭:主要症状为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皮肤湿冷、大汗淋漓、面色苍白、呼吸加快、晕厥、肌肉痉挛等,还可出现心率加快、直立性低血压(表现为快速起立后出现头晕不适等症状)或晕厥。体温正常或升高(一般不大于40℃),无神志障碍。多见于老年人、儿童和慢性病患者。

3、热射病: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,患者可出现高热(大于40.5℃)、无汗、意识障碍(昏迷、惊厥等),伴有皮肤干热、抽搐、呼吸急促等症状,可出现多器官(如脑、肝、肾、心脏)功能受损。

中暑高危人群:如老年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(如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)、高温工作或运动者、正在服用抗胆碱能药等人群,更要注意中暑的预防。

急救方法

1、迅速离开高温环境,将中暑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。疏散人群保持空气流畅,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进行散热。若体温过于高,需进行物理降温。用酒精或冰水进行擦拭,直至皮肤发红。有必要时可在额头、腋下放置冰袋。

2、给予患者冰盐水或含有盐分的冰饮料,以及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等清热解暑药。

3、如遇意识不清昏迷的患者,可掐病人的虎口和人中促使病人清醒。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必须注重头部的降温,停止喂水并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误吸 ,并尽快将病人送往医院就医。

医生建议:最好不要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,如若必须,建议适当减少工作时间,减轻运动强度,加强防晒,并注意休息、及时补充水分。高温天气,人易感疲乏、食欲不振,机体消耗大,饮食建议以清淡、易消化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食物为主,如豆类、水果、蔬菜、蛋奶类等,不宜多吃油腻、辛辣食物。常饮用绿豆汤、薏米水等,有一定的防暑降温作用。此外,还要注意饮食卫生,不要一次性大量饮酒。